血液標本細菌分離、培養與鑒定血培養是確診細菌血流感染的最可靠的金標準檢驗項目,分離的菌種可用于體外藥物敏感性試驗。
【相關項目】血涂片檢查,藥物敏感性試驗。
【標本要求】靜脈采血;無菌采集。
【參考區間】未檢出細菌。
【臨床用途】主要應用:確診血液細菌感染。
陽性:表明病原微生物已進入血流,可造成全身播散,引起血流感染。常見病原體: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變形桿菌、沙門菌屬、克雷伯菌屬等。近年來,感染病原菌種類不斷變化,腸桿菌科、非發酵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和腸球菌屬引起的血流感染發病率均增加。
一旦血培養陽性,則轉種培養基進行分離再培養、做直接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并鑒定細菌種屬(必要時再分型)與抗菌藥物體外敏感性試驗。
陽性結果報告:分為3級:①一級:一旦血培養儀報警陽性,即從陽性瓶取樣進行涂片、革蘭染色、鏡檢,并報告臨床醫生(血培養陽性以危急結果報告);②二級:報告直接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
③三級:報告細菌種屬、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評價與臨床建議。
陽性須排除污染菌:皮膚消毒、靜脈穿刺過程中無菌操作是避免污染的重要環節。有時很難區分血培養陽性菌是真致病菌或是污染菌,如疑為污染菌,則報告為“該菌株可能為采樣時皮膚污染微生物,如需進一步檢測,請與微生物科聯系”。常見污染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芽孢桿菌屬(除外炭疽桿菌)、棒狀桿菌屬、丙酸桿菌屬、草綠色鏈球菌、氣球菌、微球菌等,這些細菌在一定條件下仍能引起嚴重感染,故如≥2份血培養中分離到同一種細菌,也應結合臨床表現,作出病原菌診斷。
陰性:如培養一定時間(如5~7日)后仍無微生物生長,儀器未予報警,則再經盲目傳代后證實無細菌生長,則報告為“培養5~7日未見細菌生長”。
循環血液中的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等。白細胞計數是指血液中各種內細胞的總數,而分類計數則是將血液中各種類型白細胞進行分類,求得其比值(百分數)及絕對值(絕...
白細胞計數高于10x109/L時稱為白細胞增多。因為外周血液中白細胞主要由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組成,尤其是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所以在多數情況下,白細胞增多通常與中性粒細胞的增多密切相關。
淋巴細胞增多最常見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麻疹、風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胞腺炎、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病毒性肝炎等。其次見于某些血液系統疾病, 如淋巴細胞白血病、惡性淋巴瘤、...
高密度脂蛋白主要是由肝臟合成,是由載脂蛋白、磷脂、膽固醇和少量脂肪酸組成。它被認為是抗動脈粥樣硬化因子。
白細胞為無色、有核的細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白細胞可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礙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細胞數為(4. 0?10. 0)X109/ L,其中中性粒細胞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