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抗原(Hp-Ag)Hp感染與慢性活動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關系密切,是慢性胃炎主要致病因子。檢測糞便Hp-Ag可確定其感染,是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的輔助診斷。
【相關項目】革蘭染色、尿素酶、幽門螺桿菌核酸、幽門螺桿菌呼氣試驗。
【標本要求】糞便標本;避免過多黏液、水樣痢疾標本,避免使用防腐劑;使用干凈有蓋容器,立即送檢。
【參考區間】陰性。
【臨床用途】主要應用: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監測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但不推薦用于無癥狀個體。
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數日后,糞便Hp抗原即消失(轉為陰性)。
目前,公認用于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方法包括血清學試驗、尿素呼氣試驗(UBT)、胃鏡檢查時獲取活檢標本進行培養或組織學檢查或直接尿素酶試驗。
陽性:表明糞便存在幽門螺桿菌抗原,見于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
陰性:表明未檢測到抗原,但不排除感染的可能,應至少在停止治療2周后重復檢測。試驗前2周內使用抗生素、鉍劑或質子泵抑制劑結果可假陰性。
幽門螺桿菌是許多慢性胃病發生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正常人群中約有50%的人存在幽門螺扦菌感染。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患者中,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可高達70%?80%。感染幽門螺桿菌后,一部分患者表現隱匿,...
自1982年幽門螺桿菌首次從胃鏡活檢標本中分離培養成功以來的30多年來,相繼開發了多種方法用于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檢測。依據取材有無創傷性,將幽門螺桿菌的檢測方法分為兩類:①侵入性的檢測方法:指依賴胃鏡取...
幽門螺桿菌抗原(Hp-Ag)Hp感染與慢性活動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關系密切,是慢性胃炎主要致病因子。檢測糞便Hp-Ag可確定其感染,是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的輔助診斷。
幽門螺桿菌定居在胃黏膜.Hp在胃內穿過胃黏液層,移向胃黏膜,因其有黏附素,能緊貼上皮細胞而長期定居于胃竇黏膜小凹處及其鄰近上皮表面而繁衍,不易去除。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螺旋形、微需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幽門螺旋桿菌病包括由...